认知扭曲
“朋友从来都不主动关心我,所以他们一定很讨厌我。”
“我失败太多次,这辈子再也没有成功的本钱了。”
“困难的任务都落在我身上,偏偏我活该倒霉?”
以上负面对话,常在很多人心里响起,属于典型的认知扭曲,也就是个体以不准确、不客观、不全面的想法感知现实生活。不过它们毕竟只发生在个人的头脑里,所造成的破坏,比起那些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负面对话,力度显得轻微许多。
“律师就是只挖法律漏洞给犯罪分子洗白的恶心东西。”
“律师是不是坑人家了才遭人害?”
“人家只是枪杀律师,并没有滥杀无辜,杀的都是该死的人。”
一个多月前,武汉一位40多岁的雷姓男子携带自制的土铳枪,闯入一间法律维权服务中心,瞄准30岁的薛律师头部,事后劫车逃逸,两小时后被捕获。
(图片来自网络)
作家刘墉曾写道:“当小猫扑向大狗,人们总为小猫叫屈。”
在本案里,西装笔挺的青年律师一下子被定义成大狗,走投无路的杀人者被定义成小猫。案情尚未明朗时,很多人躲在网络背后,观看这出枪杀律师的“戏”,不断发挥自己“剧本杀”的能力,用尖锐的文字、扭曲的视角随意揣测事件。
案情明朗后,我们才了解到,雷姓男子是建设公司老板,因为四起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被四位农民工告上法庭;而薛姓律师,就是四位农民工的公益代理律师,至今年5月,薛姓律师和同事为四名当事人代理的案子全部胜诉,被告因此需支付4名欠款人130余万元。
当小猫不再显得可怜,大狗也立刻不再显得可恨了。究竟是谁第一个以认知扭曲的方式在网络上替双方下了不准确的定义呢?谁知道!
好戏不演下去了,观众散去,热搜冷却。但曾经弥漫的无端起哄和同仇敌忾的气味,其实很难处理掉,它会极富传染性地随着散场的个人,到另一个倒霉的热搜人物上,重新大肆鼓噪、用力宣泄。
伤害力极大的热思想
2000年前的列子曾经说过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人的认知扭曲。
有人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特别注意观察对方。他发现,那孩子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说话的语气……总之,一举一动,都像一个偷斧头的小偷。不久后,丢斧头的人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头。第二天再看,他发现邻家孩子的言行举止一点儿都不像小偷。
斧头不见了,第一时间大胆揣测是邻居家孩子品行不端,虽然没有胆量挑明了质问,但不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人家的说话态度、动作表情,方方面面都证实自己的直觉神准,暗自气得牙痒痒的。结果呢?
一切未经证实的判断,都只是揣测;一切因揣测而起的负面情绪,都是毒素。
心理咨商师诺曼莱特(Norman Wright)曾写道:“你知道热思想和冷思想的差别吗?……有时我们的思想是热的——生气、批评或怪罪。有时候会试图揣测别人的心意。每一次使用热思想或热语言,就使负面情绪升高,使自己的健康受影响。”
在网络上收看片面报道,很快地将热思想化为热语言,传播开去给成千上万人阅读,会发生怎样的效应呢?
是毒药大战。
畅销书籍《不可不知的关键对话Crucial conversations》写道:“热思想也直接导致破坏关系的对话……由于这些行为很容易让对方无法温和地回话,所以你发现你处在争执之中,印证了你最坏的想法。但这是恶性循环。你的思想导致提高冲突机会的行为,而无可避免的冲突又为更多热思想提供能量。于是很快你就发现自己陷入早已熟悉的升高战火模式里,一个前进一个撤退。”
冷思想的真理:凡事先相信
键盘在手,几个符号之内就能决定自己成了键盘喷子还是键盘侠。用三个问题可以使自己的热思想喷口降温:
(图片来自网络)
下一次热思想发生时,我们可以自问:把我这滚烫的想法推到极端,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
下一次冷思想出现时,我们也可以自问:把冷静的想法推到极端,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
给自己时间去改变!成为真正的键盘侠,而不是键盘喷子。
“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哥林多前书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