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暴力事件
今年六月,西班牙加那利群岛(Canarias)的男子托马斯吉梅诺(Tomas Gimeno)被指控杀害与前妻所生的两名亲生幼女,6岁长女的遗体在岛屿外水下1000米的深处,被搜索机器人发现,而1岁幺女与父亲托马斯,仿佛人间蒸发,至今尚未寻获。
从国际报道释出的静态照片来看,笑容灿烂、家底丰厚的托马斯是典型的高富帅,若不是多人指控,谁能猜到,这样一名男子竟是家暴及虐待惯犯?
一阵子平静无波,又隔一阵子忽然无风起浪。藏在心里的不满,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会猛然爆发!这样的家庭暴力是最可怕的,但也是最典型的。
2020年,托马斯和前妻正式分开,女儿判给了母亲。第一年,托马斯仍然会时不时上门骚扰,争闹纠缠;到了第二年,也就是今年,一切变化似乎被接纳,女儿在父母亲两边轮流接送看顾之下,也渐渐习惯新的生活方式。不过,就在今年夏天某个晚上,托马斯毫无预警地,在电话里告诉前妻:“妳再也见不到孩子们了。”
警方在一个月后,才终于在海底找到长女的遗体,至于托马斯和小女儿,至今仍不知去向。
“替代暴力”,是将暴力施加在与仇恨对象相关的第三方,以间接达到攻击仇恨对象的目的。替代暴力经常发生在家庭范围内,造成的精神伤害比起“直接暴力”更入骨,伤痕更难治愈。
九月中,河北保定一对夫妻吵架,丈夫持刀砍伤妻子,这还不够,还将6岁儿子从29楼高处抛下。
九月下旬,加拿大魁北克一名女子因通报家暴,被警方保护在收容所内。没想到短短几天,丈夫却在屋内杀害两名幼女,并自刭身亡,留给妻子无限痛楚……
面对问题是每个个体的责任
根据联合国2020年预防暴力侵害儿童全球情况报告,每年有近十亿儿童遭受各式各样的恶劣对待,虐儿事件不是按月份发生,而是按秒钟发生。
读到类似的消息,人们通常会互相提醒说:日后选择配偶一定要擦亮双眼,远离暴力型人格。
可是,远离怎么够呢?一旦某个家庭惯于发生暴力,暴力因子便会从那个家庭传染开去,除非躲去天涯海角,否则我们迟早会跟某个潜在暴力型人物相遇。
以《圣经中的性与暴力》一书而知名的作家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W. Smith)曾这样写道:“圣经解决下流事物的方法不像21世纪的男生,也不像19世纪维多利亚家庭主妇。”
21世纪的男生是大胆地进入下流,19世纪的维多利亚主妇是惊恐地回避下流;而《圣经》,则以直率坦荡的方式描述它,以期解决。
现代人若对暴力型人格避之唯恐不及,就是从21世纪回到19世纪。我们需要的,是坦诚的描述、讨论、应对。
扩张支配欲恐无法自拔
替代暴力与直接暴力,在极大程度上,都有满足自我支配欲的成分,这种满足,是下流的。
日本精神科医师冈田尊司在《怪癖心理学》书中写道:“施暴者对对方施加暴力,证明自己才是支配者,同时享受到让对方服从自己的快感。有时,和暴力行为一样,家暴的目的是在给对方带来痛苦的同时,体会支配的快感。只要能透过某种快速的方式,达到支配别人以获得快感的目的,人就很容易嗜癖成性,一旦出手便停不下来……霸凌、家庭暴力、虐待,要克制自己做出这些行为,需要很强的自觉意识以及日积月累的自身努力;而要沉溺于这些行为,却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
因为极易成瘾,所以像传染性极强的病毒一样可怕。这种可怕的支配欲通常发生在哪些家庭呢?
近年人们发现,它更容易发生在高知识分子家庭里,因为高知识分子懂得粉饰,擅长在社交媒体传播阳光正能量,所以家丑不易被外人发现。
因为家丑不易被外人发现,支配欲的扩张就更不受限。
台大医院儿童加护病房主治医师吕立在受访时说:“有一次通报一个虐待个案,但社工却回报说没有虐待,为什么?因为社工说:‘他家住豪宅耶!有保安、有佣人、开名车。’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用各种方式逃脱,这些白领家庭,外表都看不出来有问题。”
替代暴力和自我中心是同一件事
暴力与支配欲是同一件事,支配欲与自我中心又是同一件事,因此,暴力与自我中心是同一件事,而自我中心存在于每一个人心底,因此,暴力传染因子,人人有份!
这么说来,我们怎么可能真正远离暴力型人格?
也许霸凌、家庭暴力、虐待听起来很遥远。若是言语霸凌、家庭冷暴力、精神虐待呢?听起来近在咫尺、恍如昨日。
正如冈田尊司医师特地写书所揭示的:要克制自己做出这些行为,需要很强的自觉意识以及日积月累的自身努力。
忽视没有益处,自觉才有益处;努力躲避没有益处,努力克制才有益处。
原来,坦诚地描述与面对自己,不仅是古老智慧的处理方式,也是现代医学专家诚恳建议的处理方式。
“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于我无益。”哥林多前书13章